​以“145”模式跑出数智制造加速度
时间:2025-08-12 13:36 来源:中国航空报

走进中航光电机加分厂技术服务班组办公区,“聚核心、提能力、力创新、优服务”十二字标语格外醒目。面对上半年繁重的生产任务,这支由8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团队,以“145”工作模式为引擎,在攻坚战中与时间赛跑,用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
一个使命:扛起“精密机加主心骨”责任

“航空报国不是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。”团队负责人潘治卫说道。作为公司精密制造的技术中枢,班组始终以“推动机加工艺升级、支撑高端装备制造”为己任。今年以来,团队完成109项新工艺攻关,在钛合金切削参数优化、铲齿机加工装改进升级等领域取得突破,使系列关键零件一次合格率提升12%。

“我们不仅要解决‘卡脖子’工艺,更要打造数字时代的智能生产线。”团队负责人介绍。通过引入MES系统和智能检测设备,分厂初步实现加工数据实时监控,故障响应速度缩短至10分钟以内,为生产交付筑牢技术根基。

四个维度:锻造全能型技术铁军

学习在路上:知识共享激发团队活力。“工艺技术精英”团队里,新员工小李展示的“薄壁件变形控制案例”引发热烈讨论——这正是班组“师徒制+实战培训”的缩影。通过“1名导师+2年跟踪”培养计划,近3年入职的16名新工艺员全部通过岗位能力认证。

文化再聚力: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。班组将“一次做好”理念融入血液。今年开展的“质量红线行动”中,团队带头签订承诺书,建立工艺文件七级审核制,累计规避质量风险46项。在分厂“技术文化日”上,他们展示的“零缺陷”加工案例成为标杆。

创新作保障:工作室里解难题。创新工作室的墙上贴满项目进度表:“某新型壳体单爪弯曲新工艺攻关”已进入验证阶段。团队推行“难题提前立项,由团队骨干自主提出,生产现场跟踪解决,收尾总结攻关资料,完成技术平台共享”等一条龙任务。

服务暖人心:10分钟响应背后的温度。“每个工艺员手机都跟分厂线上生产直接关联,收到现场问题提醒,10分钟内必须到达现场碰面,第一时间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。近半年来线上问题响应平台累计处理诉求3271条,满意率100%。更让分厂员工暖心的是,团队针对夜班需求推出“技术夜诊”服务,大夜班、小夜班两种模式随现场的需求任意切换。

五大提升:从技术支撑到价值创造

工艺创新力:建立工艺评审专家组,由数控技术员、主管工艺员、质量工程师及技术骨干参与,对异形难加工零件推行产前预测评估,产中跟踪排异,保障生产任务顺利完成。

智能工装力:关键技术员武炜带领徒弟开发的“铲齿模块化夹具”,让机床等待时间大幅度缩短,使某冷板零件加工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40分钟,获公司技术改进二等奖。

供应链赋能力:为外协厂定制“技术帮扶包”,多次派技术过硬的工程师到外协厂家指导生产,使供应商交付准时率从70%跃至95%。

客户响应力:生产现场,操作工就是技术服务团队的客户,团队长期推行“三秒响应”标准,使现场客户投诉同比下降40%。

质量管控力:以近期发生的典型质量案例为出发点,总结整理每个案例产生的原因、制定解决措施,为分厂质量绩效连续3年达到A级以上提供了坚固的技术支撑。

截至6月底,分厂超额完成“双过半”目标,其中技术服务团队支撑的12个重点项目全部按期交付。